迄今为止,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已经历了十年的急速萌发崛起,正朝着整合拓展壮大的方向阔步前进。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经济型酒店拥有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和强有力的发展速度,然而其标准的缺失却致使经济型酒店市场难以得到规范。 “经济型酒店”=“价格低廉”? 对于经济型酒店的认识,最早是价格层面入手,将价格优势作为区别于传统星级酒店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这种观念导致很多冠名“经济型”的酒店实际上是“经济型价格”酒店,甚至一些小到只有十多间客房,“低房价,低服务”的招待所都自诩“经济型”。这种认为只要借用“经济型酒店”招牌,单凭廉价客房和低质量服务就能赚钱的酒店,目前仍然大量存在。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树立品牌并且初具规模的经济型酒店,像如家、锦江之星、莫泰等,基于经济型酒店的标准来看,房价却依然偏高。“经济型酒店价格往上走没有成长的空间(那样就接近中端酒店了),价格应该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根据我们的调查,经济型酒店普遍的价格和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格还有80元左右的落差。所以价格上如何向下压缩也是经济型酒店面临的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科教授戴斌在接受快捷航空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谈及如何控制成本压缩房价时,戴斌说:“经济型酒店无论是在成本还是利润方面,都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之上,首先应该从规模入手,尽管现在的如家已经做到了三百多家,但是我认为还是不够。规模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他还举出一系列数据:在北美地区,经济型酒店在整个旅游住宿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70%,而我国现有经济型酒店只占我国旅游住宿产业7%左右,同时去年国内旅游人次超过13亿,可见,国内经济型酒店的成长空间仍然较大。“个人觉得5年之内这个市场不会饱和”,戴斌说。 “经济型酒店”=“有限服务”? 依据欧美标准,成型的经济型酒店是指有限服务的酒店,相对于传统星级酒店,省略了很多非必需的配套服务和设施,因此在国外也常常被称为“B&B”酒店,即只提供床(bed)和早餐(breakfast)。然而,这种“床+早餐”的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很快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简单复制外国模式不能使中国的经济型酒店长远发展,如何寻求顾客体验上的差异,推出符合本土习惯的个性化服务才是未来的竞争趋势。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绿皮书》中显示,公众对于“经济性”的理解,只有16%的消费者认为是价格低廉;超过56%的消费者认为,应该安全、卫生、舒适且价格适中;而30%的消费者则认为,应该在一定品位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可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倾向于价值选择。戴斌教授认为,随着消费者日益成熟,他们肯定会在同等的价位下越来越多地考虑价值因素。“在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早期阶段,与传统星级酒店相比他们更注重饭店业发展的核心产品,比如说客房、前厅,而从现在来看,当这种酒店产品多了以后,消费者可以做出选择,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价值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但同时戴斌强调:“价格仍然是经济型酒店最核心的要素。” 国际“经济型”=中国“经济型”? 诸多国际知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虽然在中国市场起步较晚,但是他们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尤其看重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将会给经济型酒店带来的大量客源。然而,这些国际知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大多把自身定位在介于经济型酒店(国内的经济型酒店标准)和四星级酒店之间的中档酒店产品。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快捷假日品牌就称自己不属于经济型酒店。与目前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在200~280元之间的平均价格相比,快捷假日的价格一般在400~500元之间。对此,戴斌教授说:“快捷假日在洲际集团自身的品牌谱系中属于经济型酒店,但是进入中国后,价格还是偏高一些。它实际上进入到我们所说的中端酒店的行列中去了,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我们所说的纯粹的经济型酒店,它的价位还是偏高,而价格是经济型酒店最重要的因素。”谈及本土经济型酒店应该如何应对洋酒店,戴斌说,国际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优势在于其知名度和对于连锁酒店经营模式的熟悉。但是就国内消费者和经营环境而言,可能本土酒店更占优势。短期内,本土经济型酒店还不会与国际酒店形成直接抗衡态势。在较大成长空间内,本土酒店应该更加关注本土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动机,着重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产品,学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 经济型酒店标准的缺失,使得经济型酒店市场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的评判依据来规范自身。据悉,由中国饭店协会起草的《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已进入讨论阶段,有望在年底出台。该《规范》从硬件基础和软件服务上都将对经济型酒店做出规定,将会对经济型酒店市场起到规范作用。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1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