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如果,我们真的思考清楚了,答案大概会很清楚,不能!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凡开辟快线之后,运力的投入大概都在原有运力安排的基础上,翻了一倍以上。再加上替代品的运力投入,供求关系发生... |
如果,我们真的思考清楚了,答案大概会很清楚,不能!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凡开辟快线之后,运力的投入大概都在原有运力安排的基础上,翻了一倍以上。再加上替代品的运力投入,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和变化,座位数的供给量增加了很多倍,如果要保持原有的收益水平,这就意味着需求也必须随之成倍增长,否则只能是低价格的竞争与服务水平的降低(频繁合并航班)。但事实上,我们原本的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就足够激烈,票价水平已经达到了盈亏水平线,再往下降,我们还能取得收益吗?我们不能只要运输量,而不要利润吧!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行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有可能借助国外大型航空公司的经验,在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采取不同的成本结构,获取不同的收益水平。这就回到了我们一直争论的问题,低成本在我国有发展空间吗?一直以来,我们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或者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如果从航空运输服务链整体来看,我们要实现低成本实在太难:从航空信息服务、航空油料服务、再到航空地面服务,航空公司成本可控的能力都非常差,我说这个差,不是别的,而是讨价还价能力!暂且不说航空油料服务与航空信息服务,就从地面服务来看,在不具备基地资格的机场,航空公司除了遵循机场的标准之外(包括服务与价格标准),航空公司的个性化运营不可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一个机场,只要市场需求还不错的话,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会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去争取在机场成立自己的地面保障队伍,甚至不惜在对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机场建设枢纽(这大概是造成过渡竞争的根源吧)。
因此,站在一个中立者的角度,我们并不反对快线模式,但是,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成本控制能力、我们的生产模式调整、我们的地面保障能力,能够适应高频率、低价格的快线模式吗?甚至,我们还可以想想,在这些综合交通运输激烈的航线上,我们真的一定要自己独立竞争吗?我们是否有可能进行深度合作?至于,有人提出的(包括我自己也曾提出过)空铁联运的问题,未来是个方向,但在今天,在彼此独立、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这种合作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一个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的机场,未来的规划中似乎也难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