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资酒店集团不断向中国引入新品牌,甚至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品牌?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这是市场选择的两厢情愿,你有市场,有需求,外资自然趋之若鹜。”
魏小安认为,外资酒店集团在中国坐拥品牌溢价,其依托品牌优势、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获得收益,利润率较高,但也不是暴利。
另有业内人士则认为,外资酒店集团不断引入高端品牌,甚至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不惜把星级“拔高”,这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的高星级酒店起初是以国际商务客源为主,国际酒店集团为国际客源所认可,占据品牌优势,而彼时中国本土品牌难以染指。
在美国属于三星级的豪生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为高档酒店;洲际的假日饭店(HolidayInn)在美国是城郊低星级酒店,其在中国则以商务区高端酒店的形象呈现……
在“希尔顿”之外,希尔顿酒店集团在华引入了其最高级别、被称为“世界奢华精粹的别墅型酒店”康拉德属超五星。雅高酒店集团在中国已经有了超五星级的索菲特尤嫌不足,再引入另一高级别的铂尔曼。雅高的美居是四星级城市中心商务型酒店,其在中国又定制了美爵,星级又稍提高一点。
外资酒店采取多品牌、甚至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新品牌,为的是可以覆盖更多消费阶层。“现在,在高中低端市场,中国本地客源均开始占据主力地位,外资酒店集团亦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依托品牌优势,外资酒店在华收益颇丰,但这种“软实力”已经开始显现后劲乏力。
上世纪80年代,国际酒店集团在华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式,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酒店业的管理水平。但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兴起,酒店个性化发展蔚为风尚,中国本土酒店弘扬本土文化特色,并依托多年学习西方酒店的经验积累,管理水平差距已经大大缩小。“酒店行业的先期投入较大,但后期可以低成本复制,所以越往后发展,其投入成本越少。”“由于扩张速度过快,一些国际酒店集团在华的管理品质实际是在下降。”高天明认为,目前外资酒店品牌依然在华受宠,是相当数量国内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作祟。比如在三亚,国际联号管理的酒店鳞次栉比,但其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与上世纪80年代国际酒店刚刚进入中国时有天壤之别。
另外,此前国际酒店集团依托其中央预订系统,为中国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客源,但这一优势也在互联网时代渐渐失色。高天明说,国际酒店集团在华管理的酒店其国内客源目前也主要依托携程、艺龙的预订网络。一些酒店点评网对客户的选择也产生极大影响。虚拟的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开始超越传统。比如,消费者进入一些网站,通过GPS系统,可以看到酒店的“立体形象”,这对他们是否选择预订具有较大影响。在美国,Orbits等在线旅行社早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酒店的预订方式。(文/张云中)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4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