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北京机场3号航站楼的开航,吸引我的倒不是那些引出无数第一的数字指标,而是2月29日的最后一场大演练,算起来,这是中国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进行转场前的第六次综合演练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演练共有8000余名旅客参加,我看到有一位学生志愿者在BLOG里提到,友情出演的演练大军里,有扮成盲人的,有扮成记者的,有的坐头等舱,有的要搭乘国际航班,而且搭乘国际航班的角色扮演更值回票价,因为还可以尝尝鲜地乘坐小火车去登机当然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在登机口的等候区域等待,而不是真的坐飞机。
这种逼真度颇高的演练,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也正积极开展着,由于新航站楼预计3月份就将启用,在最近一次演练中,120位来自机场各单位的模拟旅客按照12种不同行程类别,体验了进出港服务流程。在正式二期开航前,估计还有更大规模的演练。
尽管等真正运作起来,新机场仍然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但此番摸着石头过河的演练,仍然让人颇生好感。肯花时间,愿意投入人力物力,防患于未然,让堪称国门的机场能几近完美地闪亮登场。
但是否正因为机场肩负着展现国家脸面的重要职责,前期规划和投入就会更重视更谨慎?而那些和机场相比,名片效应不那么显著的市政工程、公共交通建设工程,就缺乏这种一板一眼的顶真态度,反而有种穿着溜冰鞋滑到哪里是哪里的遗憾和尴尬。
就拿上期我曾写过的上海外滩改造工程,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最近由于吴淞路闸桥、延安路高架下闸道拆除了,外滩更是几近畏途交通大动脉被切断后,那里成了堵车痛苦指数最高的地段。桥一拆,路是肯定会堵的,这是在做决策前就应该想到的问题,但政府却没有事先想到疏的方法,光靠提醒大家绕路,只能是隔靴搔痒。
还有上海新开通不久的地铁,先是车与站台10厘米的落差,连市长俞正声都后悔当时匆忙剪彩,当时就不该剪彩,弄好了再剪彩。车与站台有10厘米落差,肯定是危险的,却非要等到在试运营的十几天内,有10余起导致乘客受伤的事件发生,才想到安装缓冲踏步和防踏空橡胶梳齿条。
最让人失望的是人民广场的换乘大厅,高峰时刻三条线路的对冲人流完全是横冲直撞的最佳写照。如果当初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在正式使用前进行演练,是否就能够在人流导向方面,做出更合理的标志引导?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擦屁股似的救急引导标志,对冲问题的缓解仍然不明显,于是在报纸上又看到了人民广场站先天不足的调调,似乎乘客们寻求安全顺畅的行走空间,是一种不尊重客观现实的要求,反倒是乘客们有点不识大体,实在让人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啊。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