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有3000家经济型酒店,成熟的店长才1000个左右,其余2000个是近两年才冒出来的。经济型酒店网CEO胡升阳担忧地说,培训没有跟上扩张的速度。
经济型酒店的扩张模型是以开新店为核心,胡升阳认为,店长的供给不足,总部的管理人员对迅速膨胀的分店体系也开始力不从心,这个时候管理真空就会出现。
但是,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速度,并没有因此慢下来。据了解,各家经济型酒店今年的发展目标,仍然在100家以上。如家的开店计划是150家;7天是再开150-170家;汉庭的目标是100家;格林豪泰则在8月8日就同时开了6家店这意味着,大部分的经济型酒店,到年底每个将拥有300-400家左右的分店。而这个时候,还能依赖总部直管吗?
管理半径
如果发展到二三千家店都由总部直接管理,压力会很大。这个时候,经济型酒店就开始做架构上的调整,例如中间增设一层管理团队,抑或通过民意选出的执政官来协调区域的问题。
经济型酒店之所以会遇上成长的烦恼,是因为随着店数的增加,总部受资源和精力所限,凡事都管会显得很疲惫。这个时候门店店长的权力可能会被过度放大,总部也疏于指导,区域经理则有可能监督过度,忽视人员的长效培养,注重短期利益。这都是成长转型中的痛苦。
在大多数的经济型酒店,最开始只有两级结构,即总部与基层:总部传达指令,分店执行。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店,由于管理团队基本是由总部所派,在执行上能实施到位。
管理60个店长是最合适的,超过就难控制了。胡升阳认为60家店是总部直管的一个比较合适的界限。但如果发展到二三千家都由总部来管理时,压力会变得很大。
如家CEO孙坚也表示:一个是人员上的管理跨度不够,第二是地域上的管理跨度不够。这些都是阻碍总部直管分店的因素,管理效率也相应受到影响。
对如家而言,我们在150家店的时候还是直接管理,到200家的时候来做一些分层。因此,如家在发展到差不多200家酒店的时候,在10个城市分别设立了总经理。不过,这个总经理其实没有管理功能的,更多是监督功能。目的是为了弥补管理跨度过大,而忽视了某些地区的需求。
而当如家的分店扩张到600家的时候,孙坚进而做了两个工作:一个是在每15家店的范围上增设一个资深店长。到了每50家店的层面,如家再加设一层区域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负责区域的销售、运营、人事、培训等。
对如家而言,目的是希望在一定的半径内,分店能得到有效的关注。不然,分店与总部之间,有可能因为沟通不当产生信息鸿沟。
在如家的发展当中,孙坚也留意到了一个现象。有一个员工,他说我在酒店(分店)的时候,觉得总部的人都是无所事事,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是,后来这位员工到了总部之后,再去看分店,又会发现两者的差异。孙坚的感受是,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职能,不能相互对立,当对立以后,他的交流,他的服务,他的支持都已经变味了。
实际上,随着管理边界的拉长,总部和分店之间的误解也在增加。特别是到达二三千家店规模的时候。而如家的做法是通过增设管理团队来协调,而如家的总部,定位也转变为服务咨询中心。
胡升阳也同意这样一种设置,即分店数量增加到一定时候,必须要出现一个区域性的管理公司来行使管理职能。
不过,格林豪泰CEO徐曙光则有些担心层级过多会导致信息失真。因此,他认同的方式是总部的集权,即中央集权制。我们的管理模式一切都强调发挥总部的管理协调能力,结合下面我们分层式,分区域,还有多店的管理。
在格林豪泰里,各分店也会设置相应的人事、财务,店长既向总部的运营部汇报,分店的人事和财务也要各自向总部的相应部门汇报。
不过,虽然强调集中管理,但在总部与分店之间,格林豪泰也划分了八大块区域,同时设置区域经理。
每个区域经理下面可以有副的助手,可以有质监员,培训员,然后有一个财务专员还有一个工程专员来协调这个区域。此外,本地化的活动也一般由区域经理和总部市场部共同协调。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分店数量的增加,这些酒店都在做加法。在原有的两级结构上增加管理层级。不过,也有其他的品牌,坚持原有的路线。
例如7天酒店的做法。7天的分店,则把人事和财务都收到总部统一处理,以支持中心的形式出现。分店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店长身上,并不设立分公司和区域管理部门。在7天的组织架构里,中间虽然不设有具体职能的部门,但会辅以店长自己选举的执政官来协调区域的发展。其CEO郑南雁认为,要给分店店长更多的权利,才能激发基层的积极性。12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