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空公司一心想以低价把旅客“哄”进机舱,而忽视对管理质量的追求时,频频出现的航班延误就不能轻言是“天气原因”了。 中央领导最近再次强调,必须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节约能源资源。在此之前,上海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了能耗重点企业参加的会议,而令人关注的是,大交通企业也作为“能耗大户”被要求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长期以来,一提到能耗大户,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企业,而很少会想到交通运输企业。事实上,随着节能降耗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话题,大交通企业的能耗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价格战不仅在烧钱 客观地说,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有其必然因素。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势头迅猛。1995年我国旅客运输总量仅为117.3亿人次,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增加到184.2亿人次,其中运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中长途旅客运输量更是从1.4亿人次增加到3.19亿人次。 上海海陆空大交通企业的发展步伐更是快马加鞭。今年上半年,上海两大国际机场共保障飞机起降197795架次,同比增长11.04%;完成旅客吞吐量2209.80万人次,同比增长14.67%;完成货邮吞吐量114.45万吨,同比增长12.06%。与此同时,海港的“胃口”也有增无减,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标箱,紧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铁路方面,截至12月13日,上海铁路局今年已累计发送旅客1.84亿人次,同比增长7.9%,提前19天完成了全年旅客发送任务。 然而,运能的增加并不是大交通能耗激增的唯一理由。无序的市场竞争、恶化的价格战,以及为了争抢航线而过度投入运力等行为,都使大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863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源总消费量的4.5%。而到2005年其能源消耗已达到1.66亿吨标准煤,是1995年的2.8倍,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重也上升至7.47%。而同期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率则比美国低7.2个百分点,比日本低近10个百分点,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一边是航班航线不断增开,一边则是“一折机票”满天飞。价格战已完全成为一种“损人又损己”的博弈,最后受伤害的是整个中国民用航空业。 事实上,价格战并不仅仅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正是由于价格战不断,使得整个交通行业的运能增速赶不上能源消耗速度。以航空公司为例,在某条固定航线上,同样的航班数量,同样的耗油量,会因为低价政策而收获不到原本应该获取的产值,这就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这个指标中分子快速增长,而分母却增长缓慢。从微观来说,这样的“自杀”行为将导致该航空公司发展走形,而从宏观角度看,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大交通成为节能降耗“拦路虎”的主要原因。 “滚雪球”的效应 与此同时,航班延误等看似是行业内部本身的问题,也因为大交通的行业特殊性而波及到其他生产领域,影响整个社会的节能降耗。 大交通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连环性和固时、固点、固线的相对固定性。以京沪航线为例,每一个在黄金航线上运营的航班都有其固定的起飞时间和降落时间。在貌似广袤的蓝天,飞机其实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能够自由翱翔,而必须在长宽有一定限制的狭窄通道内依次飞行。这样的安排,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一旦一个航班由于某种原因延误,那其后的航班就不得不放慢“脚步”,连锁效应带来的就是通道被堵,航班集体“迟到”。此外,由于航空运输是点到点的运输方式,也就是说一旦某个机场出现大面积航班延误,那和该机场有航线联系的其他机场也会受到波及,从而影响到其他原本正常运作的航线。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航空运输业,世界各大港口之间的定期班轮和靠轨道“跑步”的铁路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扰。这意味着大交通行业的问题极易从一个“细胞”迅速扩展到整个行业“肌体”,而且往往会连带其他相关产业。比如,京沪航线上出现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必须增派运力以解燃眉之急,这样航空公司的成本投入,包括航油等能源消耗就不得不大幅增加。这还只是航空公司内部的消耗,由于航班的延误,机场方面将为维持秩序、安抚焦急等待的旅客而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水电等能源消耗自然不在话下,包括酒店、餐饮等行业也会受到影响。此外,航班延误后会有大量的旅客需要在短时间内被疏散,这对市内交通来说将是巨大考验,城市应急部门因此不得不储备应急运力,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带来的往往是资源的大量浪费。 面对这样的困境,提高大交通的准点率无疑成为行业节能降耗的一大关键。然而事实上,大交通行业的延误尤其是航班延误近年来屡见不鲜。虽然不能说价格战就是航班延误的罪魁祸首,但不能否认的是,一味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客源终将导致航班的服务质量一路下滑。当航空公司一心想以低价把旅客“哄”进机舱,而忽视对管理质量的追求时,频频出现的航班延误就不能轻言是“天气原因”了。 交通节能潜力巨大 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要下降20%。但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未来我国降低能耗的工作将变得异常艰巨,这更需要包括大交通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改变以往靠价格战、靠低成本、靠高能耗、靠重污染来打天下的思维方式。 专家表示,交通节能其实潜力巨大,而要将潜力变为现实,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首先,目前交通节能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是能源消耗的统计工作。专家建议,要加强节能计量、统计和节能分析评价工作,提高企业计量器具配备率和强制检测率,健全能源的统计体系。 其次,将交通领域的节能工作纳入节能法的范围,对交通节能实施强制性规范,也是优化节能环境的重要途径。有专家表示,我国应尽快研究制定各类交通运输用能设备、主要燃料消耗工具的能效技术强制性标准,尽快出台一些更加严格的车用燃油限制措施,逐步提高我国的燃料消耗量限值。同时,要完善节能评价标准,加强节能监测和评价工作,严格交通运输用能设备准入和退出制度,及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最后,建立节能激励机制,以税收、价格等杠杆引导节能,这也将有效促进交通节能工作的落实。不同的油价政策导致不同的用能结构,在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应尽快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此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必须加强,我们应该看到,不继续挣扎于价值链的低端已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2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