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凯到春秋,再从鹰联到东星,民营航空出世以来一直被称为航空业的“鲶鱼”。虽然民航业较早实施了企业化改革,但整个外部环境还是相当“温和”的,没有竞争的威胁,质次价高、航班误点、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希望,民营航空公司进入市场,可以激活国有航空公司主导下的沉闷局面,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正如人们所说,当民营航空公司的首架飞机在阳光下画出一道美丽弧线时,投射到人们心中的是对“竞争增进公众福利”的期待。 几家民营航空的相继起飞确实给整个航空业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民营航空的经营者不约而同选择了“低价切入”的竞争策略:春秋航空一开始就打出“低成本”旗号,销售199元、299元的特价机票;东星航空虽然高调宣称不搞“廉价航空”,但私下里依然借助旅游套餐,变相拉低机票价格。不可否认,低价永远都是吸引消费者目光的“强磁场”,价格战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民营航空公司的知名度,而低价也恰恰击中了老牌航空公司的软肋,由此激起老牌航空公司的“联盟反攻”,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民营航空和老牌航空之间的价格纷争却没有适可而止,相反愈演愈烈,从外界看来已是一片混战,逐渐背离民资“下水”航空业的初衷。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如果一味追求低价,势必只能降低服务标准,这是消费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再者,民营航空家底薄、实力弱,能与老牌航空公司打多久的价格战?春秋航空退出厦门-济南航线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试想,假如“鲶鱼”死了,又何来“鲶鱼效应”? 笔者认为,中国航空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条“低价鲶鱼”,我们需要更多的“服务鲶鱼”、“效率鲶鱼”、“诚信鲶鱼”、“创新鲶鱼”。民营航空公司赶快从价格战的死水潭中“游”出来吧!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2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