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支线航空公司,一个仅飞行七次的航班,在一个通航仅一年的新机场,终结了中国民航2102天安全飞行纪录。
黑龙江伊春空难发生前,河南航空并不出名。这个名称的正式使用不过半年。此前,它是深圳航空(下称深航)与美国梅萨航空合资成立的鲲鹏航空有限公司(下称鲲鹏航空),2007年筹建之初即以国内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为发展目标。
在地方政府急切盼望引入属地航空公司的推力下,鲲鹏航空迁往郑州,随即更名,但从鲲鹏航空到河南航空,发生变化的远远不只是名称和属地。
参与筹建的外资股东梅萨航空,在过去两年间疲于应付债务危机,最终申请破产;而大股东深航则在2009年底以后被追究私有化积弊(详见本刊2010年第12期封面报道最坏的私有化),股权易手,面临重组。期间,支线航空发展尚在萌芽状态,未上正轨,反而挫折连连。
河南航空以深航子公司名义存在,在现实中则以其分公司形式运营,它与巨变中的深航命运相连而缺乏独立续存的姿态,恰恰反衬了新晋支线航空公司的窘困。迁移易名至今,其最初的5亿元注册资本仍不能到位。
还没有证据将伊春空难与河南航空的运营失误直接联系起来。但在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的航空业,空难注定是最恶劣的运营记录。8月25日,河南航空总裁李强为此下台,董事会派出现任深航总飞行师的曹波接任。整个民航系统的大检查亦拉开序幕。无论内外,反省和整顿已经开始。
耐人寻味的是,河南省方面似乎急于撇清与河南航空的关系。8月27日,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河南航空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名称,在使用中已对公众造成误解,给本来未在该公司投资的河南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据此,撤销鲲鹏航空有限公司将企业名称变更为河南航空有限公司的登记行为,恢复其原有企业名称,即鲲鹏航空有限公司。撤销决定待有关方面报国家有关部门核准后生效。
控制者深航
河南航空官网仍沿用kunpeng-air的域名,自8月24日晚发生空难后,调成黑白色调的页面,除了致哀条幅,就只有一条《关于河南航空公司VD8387航班在黑龙江伊春机场附近失事的通告》。
与之相呼应的是,控股大股东深航的官方网站也连续两日以黑白页面示人。空难发生后,深航第一时间派出以总裁冯刚带队的处理小组赶赴伊春。
深航在原名鲲鹏航空的河南航空持股51%。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12月12日,深航与美国梅萨航空在北京正式签约,宣布筹建当时国内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次年5月16日,鲲鹏航空在北京市房山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主要经营支线航空和包机业务等。
除了深航持有51%控股权,鲲鹏航空外资股东包括梅萨航空的全资子公司平山有限责任公司,占股25%;以及美国威尔明顿信托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山岳信托公司,占股24%。
根据深航的筹建申请资料,鲲鹏航空的飞行负责人是来自梅萨航空的高级副总裁Michael Lore Ferverda,而鲲鹏航空在开航第一年则计划由梅萨航空公司派出机长,深航派出副驾驶。
计划中的飞行员配备没有实现。及至8月24日出事前,已更名的河南航空飞行部人员48人,大部分是飞行员,均由深圳总部派出。
实际上,2008年后,在航油高企,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打击下,梅萨航空自身难保,一直疲于对债务和租赁航机的处置,而直接持有鲲鹏航空的两家股东,事后演化为当时深航实际控制人李泽源的境外持股平台。无论在股权上,还是运营上,深航都一直主导着刚刚诞生的鲲鹏航空。
在深航的公司介绍中,鲲鹏航空,以及后来的河南航空始终是位列第一的子公司。公司董事长张沛,原总经理李强等7名高管,悉数为深航干部,其中不乏在两家航空公司兼职者。一位离职半年的深航员工向本刊记者指出,在深航内部,鲲鹏航空实际上享受分公司的待遇,这包括其高管参加深航内部会议的程序。而接受采访的现河南航空员工在提及深航时,亦自然地以总部相称。
更为重要的是,其从设立之初就瞄准中国二线城市间的支线航空市场,也顺应了2005年私有化之后的深航战略。123
本文链接地址:
http://www.kuaijieair.com/news/show-509.html